鋼管生產一線的一名普通職工李剛,二十年來苦心鉆研管加工生產技術。他帶領同事們先后完成100多項行業領先的技術改造創新,將普普通通的設備維護工作干成了高技術含量的研發,打破了國外在管加工領域的多項技術壟斷,成為我國新時期學習型、知識型、創新型產業工人的先進代表。 “河北大口徑直縫鋼管廠”“河北大口徑埋弧焊直縫鋼管”“河北大口徑厚壁焊管廠”“Q345B大口徑直縫鋼管”“Q345R大口徑直縫鋼管”“河北大口徑直縫焊管廠”“大口徑焊接鋼管”“河北大型卷管廠”自學成才走上關鍵技術崗位 李剛所在的大型國有企業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,又稱大無縫,是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工程,生產的主要產品是國家急需的戰略物資。大無縫的崛起,結束了我國石油管材受制于人的歷史,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單廠規模最大、生產線最多、品種規格最全的無縫鋼管生產企業,產量居世界第一位。管加工部電點作業區作業長李剛負責的,是無縫鋼管生產中最后一道,同時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工序。 1990年,李剛中專畢業后成為一名電氣設備維護人員。當時,公司主要設備從德、意、美等國引進,是世界煉鋼、軋管、管加工最先進設備和計算機技術的優化組合。進口設備的安裝調試一般由國外專家完成。為防止技術泄露,外方工作時不準中方人員入內。李剛下班后留在廠里,外方專家工作到幾點,他就跟到幾點??吹綄Ψ叫枰ぞ?,他就主動遞過去,臟活兒、累活兒搶著干。偶爾閑下來時,他便主動上前請教。時間一長,外方專家被這名小伙子的勤奮、執著感動,破例允許他進入工作區協助,李剛也成了廠里第一個參與設備安裝調試的中國工人。 班上,他一步不落地跟著外方專家學習調試、編制程序,隨時記錄下每一個細節,并把設備控制要領畫成草圖?;氐剿奚岷?,無論多晚他都要把一天所學整理歸納。和李剛同時進廠的同事兼舍友張學武說,那段時間,李剛很少參加娛樂活動,看資料、畫圖紙,總感覺他時間不夠用。積累一年下來,李剛竟整理出十幾本、近20萬字的學習筆記和操作心得。 當時主要設備的說明書和資料都是英文的,設備操作也離不開計算機,底子薄弱的李剛為了能夠徹底馴服“洋設備”,開始自學計算機語言和英語。白天工作忙,就利用晚上“充電”。他還報考了本科,系統學習電氣自動化理論知識。憑借對技術的癡迷和刻苦鉆研的韌勁,他成了廠里最年輕的電氣專業技術人員之一。 管加工部套管作業區班長韓貴和說,廠里引進的擰接機操作界面全是英文,對多數工人來說操作有難度,容易因按錯鍵釀成事故。而更換界面涉及復雜的程序編制,被外方拒絕。李剛主動承擔起編譯工作,他拿出業余時間對15個畫面和400多個變量用自學的編程語言逐一查找、分析,并編譯成用戶軟件。經過兩個多月的試驗、失敗、分析、再失敗,界面終于更換成功,沒花廠里一分錢。 “七分準備三分干,功夫練到家了才能出手。”李剛先后整理出電氣設備控制資料3萬余字、故障處理方法千余條,并編制成冊,作為企業的標準文件和維修執行標準。 |
相關新聞: |